工作动态
关于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建议
来源:未知 作者:莱芜区政协 编辑: 日期:2025-07-28
浏览字号:

区政协委员、中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总经理  高勇

智慧社区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的基础性工程,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体验感和获得感。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明确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服务、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解决困扰基层治理的难题。

一、存在问题

一是存在数据壁垒。在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各部门间信息系统独立运行,数据难以流通和共享,这不仅限制了信息的有效利用,还增加了政府决策的难度和成本。同时,数据壁垒的存在也阻碍了跨部门协作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影响了智慧社区建设的整体效果。

二是缺乏创新引领。尽管智慧社区建设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但部分项目在实际应用中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一些先进技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智慧社区建设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方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有限,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也制约了智慧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需求导向不足。智慧社区建设往往由政府和企业主导,公众参与度不高,导致建设成果与公众需求脱节。公众对智慧社区建设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不足,缺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沟通机制,使得公众的需求和意见难以及时反映到建设中来,影响了智慧社区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存在潜在风险。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推进,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应用成为常态。然而,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足,安全管理体系和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日益凸显。这不仅威胁到个人隐私的安全,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二、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智慧社区建设初期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导致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缺乏协同和整合。这不仅增加了建设成本和时间成本,还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使得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难以实现,制约了智慧社区建设的整体效果。

二是技术创新应用受制约。智慧社区建设中,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是关键。然而,当前智慧社区建设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有限,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这导致智慧社区建设在技术应用方面缺乏创新引领和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是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对智慧社区建设的了解不足,参与渠道不畅,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沟通机制。这导致公众的需求和意见难以及时反映到建设中来,影响了智慧社区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缺乏公众参与也降低了智慧社区建设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四是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智慧社区建设的推进,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然而,目前部分地区的安全管理体系和防护措施不到位,存在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这不仅威胁到个人隐私的安全,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智慧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数据共享。制定智慧社区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明确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加强跨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推动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机制的建设。同时,建立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提升研发能力,加强创新引领。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先进技术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的深度应用,提升智慧社区建设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增强智慧社区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制度机制,增强需求导向。加强公众对智慧社区建设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有效的反馈和沟通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注重公众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将公众需求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导向和依据,确保建设成果符合公众期望和实际需求。

(四)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数据安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机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监管力度,确保个人隐私不被泄露和滥用。此外,还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政策引导,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五)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智慧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对智慧社区建设项目的评估和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六)培养专业人才,建强技术团队。加强对智慧社区建设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队伍体系,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加强对人才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建设,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智慧社区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