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随着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大农业发展不相适宜,发展农场主,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一方面土地流转难,分散式经营造成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的程度相对不高;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规范,产业化经营覆盖面还不够广,一部分合作社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够强。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数规模偏小、实力偏弱,与农户的关系不够紧密,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机制,带动农户和基地的作用还有待提升,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产品多为保鲜类、腌渍类等粗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不强,加工率和增值率相对较低。
3、人才队伍不够完善。农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摆脱“作坊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企业负责人的整体素质和经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高素质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新技术、新成果推广转化缓慢,致使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建议
1、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和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提高农业的整体防灾抗灾能力,以发展现代化灌溉农业和提高抗旱防涝能力为重点,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加强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财政对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加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开展农机手培训、农机具维修和组织农业机械跨区作业等配套服务,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抓住济莱协作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三大农业产业板块,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每一个主导产业都能形成较大规模优势产业带、产业区,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把莱城区建成济南的放心菜篮子、菜园子、面袋子和农业观光休闲地。一是抓优势产业提升。稳定以羊里、口镇为中心的姜蒜产业,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加快优良品种培育、引进和推广,搞好精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并打响莱城区的姜蒜品牌,努力做大姜蒜产业。二是抓特色产业发展。莱城区已具有白花丹参、花椒、核桃、板栗、鸡腿葱、黄烟等一批特色农业,但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品牌叫得不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等突出问题。必须立足特色优势,努力扩大规模,实行产业开发,打造知名品牌,力争把特色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三是抓新兴产业培育。以观光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为基础,围绕莲花山旅游开发,发展以高庄、牛泉为中心的精细菜和观光旅游,把观光农业作为农游交叉产业加以培养,着力建设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基地,使其成为莱城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产业发展带动力。通过规划引导和重点扶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一个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为主体,家庭农场为发展方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一是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深挖潜力,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多上快上龙头企业。同时把专项资金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专门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针对规模较大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特殊扶持。对带动面大、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实行重点扶持,促其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精细型、科技型、深加工型方向转型发展,鼓励、扶持企业上项目、扩规模、抓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提升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积极探索有效发展模式,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服务,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组织,支持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包括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扩大服务领域,全力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加快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农民,通过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养殖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农畜实体经济。四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凝聚各方力量。逐步建立健全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可持续,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合作社带头人培养体系,采取到大专院校学习培训、先进地区参观见习、龙头企业观摩交流等形式,提高带头人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制定完善扶持补助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对经营耕地、养殖畜禽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促其扩大生产规模,向专业种养大户越位升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一是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争取早日实现农产品全覆盖,使更多的农副产品拿到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二是加快培育企业品牌。鼓励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逐步培育一批省级或国家知名农业企业品牌。三是加快创建区域公共品牌。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强行业品牌有效整合,引导培育公共品牌,推动整个行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升级,着力提升区域产业的综合品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努力做好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姜博会及其他各类农业展会等平台,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5、坚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支撑力。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一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开发一批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和覆盖率。三是突出培育新型农民。现代农民的培养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支撑,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通过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现场讲课等方法,对广大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进行职业教育,解放农民生产力,努力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
责任编辑:莱芜区政协)